本網(wǎng)北京消息周秋連報道:2024年9月18日,原人民代表報湖南中心副主任、資深傳媒人士,紅色文化宣傳志愿者、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、央廣網(wǎng)人物頻道副主任,原時代中國網(wǎng)總編周秋連,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,為了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傳承紅色基因,弘揚革命精神,從北京乘機到甘肅定西,第一天我們參觀通渭縣榜羅鎮(zhèn)會議紀念館,第二天我們?nèi)ジ拭C會寧
。
清晨,當?shù)谝豢|陽光穿透云層,照亮大地時,我隨劇組已整裝待發(fā)。車輛緩緩駛出城市,向著遠方的甘肅會寧進發(fā)。沿途的風景如畫卷般展開,從繁華的都市到廣袤的鄉(xiāng)村,從翠綠的田野到荒蕪的戈壁,每一處都承載著這片土地獨有的記憶與故事。隨著車輪的滾動,我們的心情也愈發(fā)沉重而激動,因為我知道,即將踏入的是一段輝煌而又悲壯的歷史。
經(jīng)過數(shù)小時的跋涉,我們終于抵達了甘肅會寧。這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,也是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圣地。
走進會寧縣城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巍峨壯觀的會師樓。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,見證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偉大時刻,也承載了無數(shù)革命先烈的英魂與夢想。在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園內(nèi),我們停下腳步,凝視著那座高聳的紀念塔。
塔身正面雕刻著“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”十八個大字,字字鏗鏘有力,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朽的歷史。
我們緩緩步入紀念館內(nèi),一幅幅珍貴的照片、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,將我們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。在紀念館的展廳里,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,親眼見證了紅軍長征的艱辛與偉大。
從湘江戰(zhàn)役的悲壯到遵義會議的轉(zhuǎn)折,從四渡赤水的神勇到巧渡金沙江的智慧,每一段歷史都讓我們心潮澎湃、感慨萬千。
我們看到了紅軍戰(zhàn)士們衣衫襤褸卻斗志昂揚的身影,聽到了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堅定有力的步伐聲。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,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、泣鬼神的英雄贊歌。
在紀念館的某個角落,我們還看到了關(guān)于羅南輝烈士的壯烈事跡的介紹。這位英勇的將領(lǐng)在戰(zhàn)斗中不幸犧牲,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中。
他的故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革命信念的力量和紅軍戰(zhàn)士們?yōu)榱嗣褡褰夥攀聵I(yè)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精神。
站在紅軍會師舊址前,我們不禁陷入了沉思。那段歷史雖然已經(jīng)過去了幾十年,但它留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永恒的。
紅軍長征的勝利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堅定信念、勇往直前,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。
同樣地,在今天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(zhàn)的時代里,我們也需要保持這種精神風貌和奮斗姿態(tài),不斷前行、不斷超越自我。
隨著夜幕的降臨,《重走長征路》劇組一行也結(jié)束了在甘肅會寧的拍攝之旅。但這段經(jīng)歷卻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。
我們相信,在未來的日子里,我們將繼續(xù)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投入到創(chuàng)作中去,用鏡頭記錄下更多關(guān)于歷史、關(guān)于英雄、關(guān)于夢想的故事。因為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銘記歷史、開創(chuàng)未來!
先后有4支紅軍隊伍完成了長征:
中央紅軍(紅一方面軍)8.6萬余人,1934年10月初從福建長汀、江西瑞金等地出發(fā),歷經(jīng)十一個省,行程25000里,于1935年10月19日勝利抵達吳起;
紅二方面軍17000余人,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(fā),行程20000多里,于1936年10月22日勝利抵達寧夏將臺堡;
紅四方面軍80000余人,1935年3月28日在四川蒼溪發(fā)起強渡嘉陵江戰(zhàn)役開始,行程10000多里,于1936年10月9日勝利抵達甘肅會寧;
紅二十五軍2900余人,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(fā),行程近10000里,于1935年9月15日勝利抵達陜西延川縣永平鎮(zhèn)。